数说北京月嫂那些事儿 | 数据新闻系列作品
在北京,月嫂市场有多火爆?月嫂群体构成是什么?月嫂的工作内容有哪些?市场存在哪些问题?
人大新闻学院学生刘紫霜、代梦梦、商学院学生姬双松通过实地采访某母婴护理公司月嫂见面会,采访多位雇主和月嫂,分析某家政服务公司581位注册月嫂的数据。
全篇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从雇主、月嫂和中介公司三方,来呈现雇主在挑选月嫂时考察的因素、北京月嫂群体画像和月嫂市场乱象。
文章字数:3203字
阅读时长:约10分钟
5月12日,母亲节。北京难得下着雨,路上行人寥寥。但在北京市海淀区某五星级酒店三层,某家母婴护理公司月嫂见面会的会场却人声鼎沸。
酒店会议厅里,台上主持人正介绍着月嫂的服务流程,台下坐着近80户家庭,多是丈夫陪着妻子,也有一家老小总动员,两百余人将会议厅塞得满满当当。大家一边听着介绍,一边翻看着月嫂资料表。会议室外,已经有心仪月嫂的家庭,正在跟月嫂面对面洽谈。
会议厅侧门,月嫂统一穿着粉色工作服,胸前贴着编号,排成一列等待。公司介绍大约持续了40分钟。之后,从编号1开始,月嫂阿姨依次上台亮相,主持人逐个介绍其年龄、籍贯、服务户数、服务年限和空档期。候场区,负责对接月嫂与客户的工作人员跑来跑去,大声呼叫着编号,找对应的月嫂去面试,其他月嫂则随时准备着。
被叫到的月嫂来到会议厅进行面试,回答准妈妈们提出的各种问题,还拿出手机展示月子餐的照片,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专业程度。一次见面会,一户家庭平均面试2到3个月嫂,然后选择当场签约付定金或是再行斟酌。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,每场见面会的现场签约率都在70%以上。
怀孕7个月的吴杨和她的丈夫,面试了两个月嫂,询问完空档期后,很快就决定与第二个月嫂签约。他们预订了一个42天的月嫂套餐,并当场付下一半的服务费13600元。
据“58到家”网站数据显示,5月北京月嫂的均价为26天12726元(一般月嫂服务周期分为26、42和52天)。根据服务年限,服务户数,以及用户评级等标准,一名月嫂26天的价格,从8800-26800元不等。
吴杨说:“我主要是看着这个阿姨比较面善,就赶紧签了。不然好的月嫂都没了。”担心好月嫂被抢走的,不止她一个人。在见面会现场,有一户家庭因为心仪的月嫂被另一户抢先签约,生气地拍案而去,过了好久才被劝回。
据该公司客服人员王逸飞说,由于今年是猪年,很多家庭都希望生一个“金猪宝宝”,所以今年出生的宝宝会相对更多。有些家庭刚一怀孕或者怀孕两三个月就来预订月嫂,部分金牌月嫂的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。
01 选月嫂最看重什么
在选择月嫂时,一般人最信任的渠道是经由熟人介绍。如果是亲戚或朋友用过的月嫂,会成为最放心的选择。但这样的月嫂可能会存在档期不合等问题,这时客户就会转向家政服务公司。
通过在企业信息平台“天眼查”上进行搜索,全国有13004家提供“月嫂”服务的注册公司。同时,在大众点评或美团上搜索“月嫂”,北京地区就有近千户商家提供月嫂服务。客户一般会查看用户评价、好评度等来进行对比。
作为月嫂中介公司,一般的工作流程是在了解客户的心理价位和其他要求后,推荐公司有档期的月嫂面试,如果客户不满意,再推荐其他月嫂,以此往复。
“如果宝宝身体不舒服,您可以看得出来吗?”“新生儿黄疸的话,怎么办呢?”怀孕刚3个月的石琳,虽然自己才第一次过母亲节,但询问月嫂的问题却很“专业”。16号月嫂王阿姨回答说:“我当月嫂已经7年了,这些新生儿的常见症状我都碰见过,知道怎么处理。”这样的回答,让石琳放下了心。
根据“58到家”网站月嫂价格表显示,相较于学历和年龄,经验才是影响价格最重要的因素。服务1-3年的月嫂和5年以上的月嫂平均价格相差1622元/月,差额超过10%。
对某家政服务公司注册的月嫂进行分析后发现,在北京注册工作的581名月嫂中,年龄最大的55岁,年龄最小的只有23岁,平均年龄为44岁。无论是家政服务公司还是客户都表示,40-50岁之间的月嫂最受欢迎,因为她们多数既有经验又有精力。
大部分月嫂的学历为初中和高中,这似乎表示学历对月嫂的职业生涯毫无影响。在谈及月嫂的学历状况时,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表示,比起其它方面,学历其实并不是很重要。
也有的客户看重的是月嫂的籍贯。“因为我是北方人,如果月嫂来自南方的话,饮食和生活习惯会不太一样,这样不方便。所以我倾向于找同样来自北方的月嫂。”老家在河北的准妈妈石琳说。
在581名注册月嫂里,来自北方省市的月嫂有509名,占比超过87.6%。当然这也有月嫂自身选择工作地点的原因。
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数据,另一个重要因素就不太好量化了。在被问及挑选月嫂的标准时,几乎每一个准妈妈都会回答说,“我想找一个合‘眼缘’的月嫂。”没找到满意月嫂的家庭,也会将原因归结在“不合眼缘”上。
“我是一个比较慢才能和别人建立起信任的人,我需要长时间地相处才能判断这个人和我合不合,所以我比较谨慎。”石琳在面试了6个月嫂后,最终签了第三个面试的16号月嫂王阿姨。
02 月嫂的24小时
客户可以一个又一个地面试,自由进行选择月嫂。即使签约后,在相处过程对月嫂不满意,也还有两次更换的机会。但作为月嫂,等待接单、面试、签约、上户服务,这并不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,月嫂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。
见面会现场,来自河北邯郸的月嫂冯桂红说:“我本来相中了第二户家庭,他们家也相中了我,但是因为有另一家提前说要签约,两家的预产期又差不多,所以没办法,我只能去第一家了。”
签约后,等到产妇生产,月嫂就进入客户家中开始月子服务,服务时长一般是26天。每天24小时和产妇以及新生儿呆在一起。每天的工作内容包括制作月子餐、指导产妇哺乳、产妇产后护理、新生儿护理和观察等。如果遇到产妇有产后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情况,饮食还要特别注意。
月嫂的工作强度很大,尤其是遇到婴儿夜晚哭闹,就需要她们长时间熬夜照看。这种情况下,月嫂一般会提出在白天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。服务完一户家庭后,月嫂通常会选择休息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。一个月嫂每年平均服务8-10户家庭,但也有一些月嫂会接满全年12单。接单次数由月嫂自己决定。
月嫂工作的另一个方面,是和客户家人的相处。冯桂红说,一般难沟通的,是家中的老人。比如,有的老一辈人按照以前的经验,要求每天给产妇大鱼大肉地补身子,结果反而对产妇身体不好。遇到这样的情况,月嫂一般都是直接和年轻人沟通,不与老人争执。
但如果实在是难相处的家庭,月嫂可以请求家政服务公司进行调解,但除非客户同意,月嫂没有办法主动要求换人。“大多数家庭都很好相处,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宝宝和产妇好,”冯桂红说道。
03 失效的“国标”
作为中介方的家政服务公司,通过在今日头条、百家号、抖音、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投放广告,与母婴产品的店家合作,参加儿博会等第三方活动,或是自己举办线下宣传会等,来吸引客户。在店家“金牌月嫂”、“专业护理”的宣传背后,也存在着不少问题。
2016年2月1日,《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》和《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》两项针对月嫂的国家标准正式实施。根据标准,“母婴生活护理员应为女性,年龄在18岁以上、50岁以下,初中以上文化程度,上岗登记时应具有身份证明、职业资格证、健康证以及具备与等级相适应的服务技能……”
但实际上,见面会上该母婴护理公司提供的包含107名月嫂资料的表单中,超过50岁的有9名,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月嫂比例为12%。在另一家家政服务公司注册的581名北京地区的月嫂中,超过50岁的有46名。
尽管在家政服务公司的网站上写着“三证”(身份证、职业资格证、健康证)齐全。但实际上,在385名正常接单状态的月嫂中,只提交了身份证的有12人,只具备身份证和健康证的有41人。也就是说,这53名月嫂并不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就上岗工作了。
同时在她们之中,有83名月嫂没有健康证,其他拥有健康证的月嫂中,102名月嫂的健康证已到期,并不符合标准中“上岗须具有健康证,母婴生活护理员每年须进行健康查体”的要求。
除此之外,标准中虽然提到母婴护理师需要拥有职业资格证,但对于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却没有具体规定。实际上,每家月嫂中介公司都是自己组织培训,颁发证书。依照上述家政公司的标准,想要成为月嫂,需要一个高级母婴护理师证书和一个催乳证书。这两个证书,公司都提供自费培训和考证,分别是7天1080元和13天3680元。也就是说,花费20天时间, 4680元,就可以上岗做月嫂了。
公司培训部人员保证,考试题目很简单,所有人都可以通过。但是发证单位究竟是中国商业联合会还是全国妇联,回答却很含糊,只是保证证书可以全国通用。而另一种获取证书的方式,则更加“便利”。在网络上搜索“月嫂资格证书”,某标注着职业教育机构的网站提供专业办理月嫂证书服务,不管是小儿推拿证,还是母婴保健证书,3000元不到,不用培训就能获得。
“国标”没有约束力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对于月嫂中介机构,面对月嫂接私单等行为,公司也是置若罔闻。王逸飞说:“月嫂接私单很普遍,但公司方没有办法去杜绝。因为月嫂和客户能够直接联系,所以没办法控制。只能在出现事故后,拉黑该月嫂,停止合作。”对于月嫂的不良行为,除了拉黑和降低评级之外,公司没有其他强制的约束条件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吴杨的丈夫说:“作为消费者,我们也只能是尽可能选择品牌大一点的月嫂机构,售后服务有保障。”关于媒体对于月嫂行业的报道,他说:“这些毕竟是少数,我们应该不会那么倒霉,遇到几率那么低的事儿。”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采访对象吴杨、石琳、王逸飞、冯桂红均为化名。)
数据来源:58到家网站、国家标准委网站
指导教师:方洁
文 字:刘紫霜 代梦梦
图表制作:姬双松 代梦梦 刘紫霜
网页设计:刘紫霜 代梦梦 姬双松
(赵枭棋在图表制作上对本文亦有贡献)
往期回顾
还在玩AI换脸?你可能不知道这技术带来多大的危害 | 前沿
两千一百万人立足于这个世界,靠的是卡车 | 数据新闻系列作品
特别策划
技术前沿
报道规范
趣闻杂谈
数据新闻习作